跳到主要內容
首頁 > 藏品資訊
:::
藏品資訊
重修鹿港龍山寺碑記拓本藏品圖,第1張

圖檔授權標示:


重修鹿港龍山寺碑記拓本

朱啟南

圖書文獻類 - 藝術圖像

碑碣拓本

大理石

1965~1965

寬:86 x 高:176 (cm)

原碑尺寸(寬):86.00 , 原碑尺寸(高):176.00 , 原碑尺寸(厚):0.00

鹿港龍山寺沿革,經王公蘭佩所撰碑記,言之已詳,此不再贅。惟慨斯寺自道光己丑林公廷璋暨八郊重修,至今歷一百三十多年,為時已久,歷劫猶多,此余所耳聞目見者也。事不敍出,後誰知之;以故,不可不敍也。 夫乙未之歲,海外栽桑,倭奴據此為軍營,寺中佛像盡被遷出於廣庭中。幸吾鄉人林公普海不畏危難,邀同志收容於港底齋堂有年。迨日軍徹、日僧來,據奪寺田產,供他齋廚;佔我殿堂,祀彼夷佛,而寺遂屬於日本本願寺矣!後雖納民眾之請,迎歸故有佛像,則處之後殿,而日僧遂以此為生涯。 至辛酉年冬,不慎於火,殿宇、佛像付之一炬。厥後,民眾與較,共舉辜公顯榮為代表,向本願寺理論,始索回本寺,而日僧亦歸我寺田。以故,後殿得再建立,而所祀佛像非舊,蓋由信徒醵款再彫也。 逮臺灣光復,倭氛已散、夷佛已遷,吾佛再歸故座。民心雖慰而廟宇破損難堪,屢經補葺,乃支持其免頹崩耳。人又憂之,乃於癸卯、甲辰兩年間雧捐獻、行勸募;得林君榮春及各方善信嚮應,由該寺管理委員會主委陳君壽昌暨諸人等敦請信士黃君友竹董其工事。君諾就任,土木並興,指導有法;風雨之時、寒暑之曰,未嘗退休。閱時一年兩個月,開費新臺幣三十萬元。除東、西兩廊乏款修繕,暫中止;其外均有重脩、加髹漆焉。於是,舊觀頓復,古剎重新,豈但顯赫一地,亦足蜚聲全臺,非幸也歟! 南久滯外鄉,未與其事,實愧於心。今日歸來,蒙諸鄉友過舉,請記於余。余謂:「天下事不寒不流,不止不行,豈獨龍山寺哉!」夫寺與於清,抑於日,今又興起時矣!何則?旦暮則梵員互答,朔望則鐘磬齊鳴,皆鼓舞人心、勸善懲惡、化貪成廉之意。諸君斯舉,實益閭里尤多,亦教化之一佐。故余喜而為之記,俾勒諸石。 中華民國五十四年乙巳歲仲秋之月榖旦,鹿溪朱啟南撰,黃世傳敬書。

採拓

登錄號:19940010515

本物件為西元1965年(民國54年)重修鹿港龍山寺碑記拓本,碑額篆書碑題「重修鹿港龍山寺碑記」,文為鹿港朱啟南所撰,黃世傳所書,深具書法藝文之美,皆可摩賞。碑文詳述重修始末,並記載日治以來日軍佔住、佛像迫遷、祝融降臨等歷次情形。
鹿港龍山寺始建於明末清初,西元1786年(乾隆51年)遷建現址,歷二百三十餘年;目前鹿港龍山寺的建築大體保留自清道光、咸豐年間重修時的舊貌。 鹿港龍山寺不惟歷史悠久,其寺廟建築規模宏大,格局完整,工藝精細,別具匠心,是臺灣傳統建築中最具有藝術、建築與工藝等完整歷史價值的作品之一。
臺灣清領時期較著名的龍山寺共有五座,由北至南依序為西元1858 年(咸豐8 年)年的淡水龍山寺、西元1738年(乾隆3年)年的萬華龍山寺、西元1776 年(乾隆41年)年的鹿港龍山寺、雍正年間的臺南龍山寺及乾隆年間的鳳山龍山寺,這其中以鹿港龍山寺規模最大,為臺灣少數具有高度藝術價值的傳統寺廟建築,有「臺灣紫禁城」與「臺灣藝術殿堂」之稱。

藏品描述-授權標示: